作者:武汉医师协会青年医师分会 武汉市武东医院 邓彭
还记得张学友《烦恼歌》里的“没有烦恼,除了呼吸其他不重要,除了现在什么都忘掉;心事像羽毛,越飘越逍遥”。一直以来,我们都以为烦恼来自外界刺激,然而烦恼的背后,是精神内耗在作祟。如今,精神内耗已然成为当代青年的代名词,那该如何放过自己,拒绝内耗呢?

1.停止过度思考,避免灾难化思维
过度思考,灾难化的思维方式容易产生焦虑,放大恐惧感,增加负能量,产生精神内耗。当遇到一个小问题,大脑自动脑补出最坏的结果,把这个小问题夸大成大灾难。长期进行灾难化的思考,会使得自己渐渐变得自卑,行动力也越来越差。此时,我们需要停止灾难性思维,减少精神内耗。
2.防止发散性思维,关注可控的方面
“他回微信晚了一点,是不是就不喜欢我了呀”?“吃饭时间室友没喊上我,室友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啊”?“我对领导没有称呼您,他是不是就瞧不起我呀”?这些发散性思维,容易引发精神内耗。发散性思维,有时并未使事情得到解决,反而增加焦虑情绪,造成自卑心态。高效达人提出两个概念:“关注圈”和“影响圈”。“ 关注圈”是指日常所关注的事情,“影响圈”是指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影响或改变的事情。这个概念的核心是提醒我们关注自身能够控制的方面,不要把精力浪费在不可控的地方。这与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“课题分离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“课题分离”本质告诉我们:分清什么是自己的事,什么是别人的事,对自己负责就好;别人的行为,别人怎么对待自己是不可控的,但自己的行为,自己如何做是可控的;关注自身,不要把精力消化在自己无法掌握也无法改变的他人身上,进而减少精神内耗。
3.顺其自然,为所当为
很多时候,当事情发生并非如自己所愿时,开始烦躁“这件事情不应该这样发生,凭什么这样发生,为什么要这样发生,如果当初我不这样做了,是不是就不会发生”等等,继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生活节奏。当自己内心想法同事实放在一起发生了冲突,但又控制不住地想让现实适配自己的想法,就容易陷入精神内耗中。
顺其自然,当下是什么就是什么,学着接纳现实本身的样子。就好比上台演讲紧张,认为“台下的人都在盯着我,等着我出丑”,这只是自己的一个假想,顺着这个假想再萌生出另外一个念头:“台下的人越盯着我,我就越不能紧张”,其实反而更紧张,这些都存在于自己的想象中,事实本来就不存在,就不需要花心思对付它,不再执着它,自然就回到真实,去接纳紧张的自己,不完美的自己。
“当你以事实为真的原则看待客观事物时,看到鲜花则心情清爽,看到牛虻则心理厌烦,对死恐惧,对生快乐”。“人生旅途上经常伴随着苦和乐,没有必要去专门定义这是什么苦什么乐,只要能够对各个时候的事实给予实事求是的承认,就很好了。”(《神经衰弱和强迫观念的根治法》森田正马 著)。
思维方式的改变,只是减少精神内耗的一个环节,重要的在于行动。当出现不良的念头,此时就尝试制定计划,分散注意力,一个计划不行,可以多制订几个,或可拆分实行。比如散步、做手工、冥想、逛街、写日志等,并付诸行动。若反刍过度,精神内耗过多,可能需要心理医生介入了,请不要讳疾忌医,生活里此类问题屡见不鲜。世界很大,放过自己,拒绝内耗。
本文章归武汉医师协会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hysxh.com/knowledge/5918.html